虎啸东满驱敌顽 (上)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总指挥侯国忠传略
王兴龙
       今天,在珲春市英安镇大荒沟伪军起义遗址碑背后的那座山顶上,79年前挖掘的工事战壕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当年,从那座山顶上走下一位身着绿军装、头戴红五星的指挥官,他只身一人深入敌穴,成功说服了一个伪军连弃暗投明,加入抗日队伍。这位大智大勇的军事指挥员叫侯国忠。
       侯国忠是东满地区抗日联军著名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四团团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总指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率领部队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驰骋在东满大地,转战于林海雪原,历经数十次大小战斗,战功卓著,威震东满。
       侯国忠,1904年生于吉林省珲春县大荒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小学还没毕业,他便中途辍学,替父母分担生活重担。生活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侯国忠目睹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和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随着年龄的增长,侯国忠认识到,要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唯有拿起武器向这个旧世界宣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边陲珲春也沦入敌手。日伪统治下的珲春人民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生于乱世的侯国忠,面对豺狼践踏下的破碎家园,心如刀割,他摩拳擦掌,苦苦寻求报国路径。
       一次偶然的机会,侯国忠探听到旧吉林军驻珲春王玉振部组建了抗日救国军,苦于报国无门的侯国忠迫不及待地投奔了这支队伍。在救国军里,侯国忠英勇杀敌,身手不凡,逐渐在士兵中建立了很高威望。
       然而,脱胎于旧军阀治下的所谓“救国军”,其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了民族大义而真正救国。1932年2月,王玉振变节投靠了日本侵略者,侯国忠所在的这支“救国军”也被改编成伪军,枪口转向了自己的同胞,侯国忠寄望在救国军一显身手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就此灰飞烟灭。万般悲愤之中,他在爱国士兵中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发动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1933年3月,侯国忠在珲春县马滴达率领24名爱国士兵从被日军改编的伪军中哗变出来,打起抗日山林队的旗号,报号“四季好”,辗转于珲春县境的二道沟、三道沟一带,灵活机动地打击日寇。
       侯国忠的爱国举动引起了中共珲春县委和珲春县游击队的注意,他们派人与侯国忠联系。经说服引导,侯国忠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1932年11月,率队加入珲春县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不久,侯国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向党宣誓中他表示:共产党是真正为贫苦老百姓谋幸福的,自己也是穷苦人,今后要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誓死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4年12月,侯国忠被中共东满特委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四团团长,上任伊始,就遭遇了日军对东满各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讨伐。敌人实行野蛮的“归户并屯”政策,制造了一个个无人区,企图将抗日武装困死饿死。为打破敌人的封锁,侯国忠率领第四团进入密林里宿营,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侯国忠率领一部分部队悄悄出山,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接连占领了三个“集团部落”,歼灭了三股伪军自卫团。
       1935年2月,大荒沟的雪下得特别大。第四团转战到这里,深入到一支伪军当中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劝其倒戈起义。
       1934年,大荒沟抗日游击根据地军民撤退到汪清县境内后,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新占领区的统治,派一个伪军连,驻守在大荒沟。侯国忠率领第四团一部冒着严寒,在密林和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占领了敌人营房前的一座山顶工事。天近拂晓时,埋伏在伪军营房山顶上的四团战士,看见一名伪军士兵登上山顶,来到四团战士面前,侯国忠说服了这名伪军,并给伪连长赵玉玺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送下山去。伪连长读完信后,召集各排长商量对策,给侯国忠写了回信,请他下山商议。为了争取赵玉玺率部起义,侯国忠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孤身一人下山与其谈判,在伪军连部,侯国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日本侵略者亡我东北的狼子野心,讲苦难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讲中国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他千方百计劝说赵玉玺弃暗投明,抗日救国。赵玉玺犹豫不决之时,山顶上的四团战士也展开了政治攻势,口号声和军歌声此起彼伏。这时,几名伪军士兵点燃了营房,他们高呼:“我们不当亡国奴!参加抗日队伍去!”赵玉玺见抗日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不得不下决心宣布全连起义,加入抗日队伍,被编入了第四团。后来,这支起义连队在东宁县老黑山、汪清县罗子沟战斗中屡立战功。
       (摘自《红色记忆——珲春革命老区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