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绘新景——珲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掠影

本报记者 朱泽慧 张岳琦
       秋分时节,行走在珲春大地,田野金黄,稻浪飘香,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珲春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突出产业和项目建设,切实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实效。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珲春市近海街道图鲁村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特色种植为抓手,持续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胆尝试,全力打造特色农业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日前,记者走进图鲁村的西瓜试种大棚,一个个油亮亮、圆滚滚的西瓜“藏”在碧绿的瓜叶下,传递着丰收的讯息。图鲁村老年协会副会长崔世杰和几名村民一边修剪藤蔓,一边告诉记者,过去的图鲁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产业,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村里。最近几年,村里通过土地整合、流转,以村党支部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发展集繁育、种植、观赏于一体的特色农业,使图鲁村甩掉了“穷帽子”,村民们的腰包日渐丰盈。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纷纷选择回村发展。今年,村里尝试暖棚种植时令果蔬和经济作物,积累种植经验,进一步扩宽村民的致富渠道。虽然今年的暖棚并不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大家干劲儿十足,希望来年能扩大暖棚种植面积,让暖棚变成村民的“致富棚”。
       只有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更强劲。今年以来,珲春市哈达门乡坚持“全域推进、分类实施、全民发动、示范引领”的原则,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力推进千村示范创建百日攻坚行动,着力打造柳树河子村、一松亭村两个“乡村示范片区”。哈达门乡严格按照“九有六无”标准,对两村进行摸排走访,逐户了解村民情况,建立“一户一策”台账,详细记录村内卫生乱象、路面破损、私搭乱建等问题,倒排工期,制定工作推进表,全力开展整治工作。如今,两村合理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优化扮美农户庭院,建设起了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曾经偏僻的小山村变成“微田园、生态化”村庄,展现出和谐宜居新气象。
       记者从珲春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了解到,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上半年,珲春市强化资金监管、成效监管、作风监管,保持了低保、特困供养等兜底救助类政策继续稳定,重点抓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实施,确保全市无易返贫致贫人员。
       田野翻金浪,沃土尽生辉,如今,放眼广袤的珲春乡村,处处透着精气神,展示着新变化、新气象,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