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汪清模式”

乡村振兴路上的“汪清模式”

2022/2/22 10:02:24     来源:延边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体验好

回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汪清县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幅度跨越。

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考察吉林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汪清县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守正创新,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化为汪清大地的生动实践,形成了具有汪清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龙头,要以产业为引领,为贫困群众铺设增收致富路

汪清县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地区。1992年以来,先后被列为国家扶贫试点县、吉林省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2015年,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12729户22759人,贫困村74个,贫困发生率23.14%。

底子薄,困难多,难度大,怎么办?

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延边考察时指出,“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民族也不能少”。聆听总书记的要求,心怀总书记的嘱托,带着问题和思考,汪清县主要领导分片包干,走村入户,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找路子,就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周密调研。这场战役怎么打,扶贫开发怎么干,群众需求怎么才能满足,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有了清晰的思路。

从致贫因素上看,因病、因残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此类人群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3.12%,大多丧失劳动能力,难以通过常规扶贫措施实现脱贫。

从年龄构成上看,全县58.91%的贫困人口在60周岁以上,大多文化程度偏低,自主脱贫能力严重不足。

从客观条件上看,地理位置偏僻,属高寒山区气候,交通和信息闭塞,传统农业生产低质、低产、低效,农村群众基本靠天吃饭。

从内在因素上看,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粗放,结构单一,产业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增收带动效果差,标准化建设发展滞后,缺乏持续稳定经济来源。

靶心清晰,才可一击即中。汪清县委、县政府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开启乡村振兴的第一支箭射向“产业发展”。

2017年,在国家发改委大力支持下,汪清县争取到光伏发电指标130兆瓦。该项目是汪清县投资规模最大、扶贫收益成效最突出、扶贫收益时间最长的扶贫项目。目前,一期100MW光伏扶贫项目、二期30MW光伏扶贫项目已完成并网发电,累计完成投资约10.15亿元,年发电量达1.6亿千瓦时,销售收入1.36亿元,实现税金1900万元,年可提供扶贫资金1500万元。

2018年,汪清县成功引进投资6.4亿元,成立汪清县恒天然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全国单体系最大的肉牛养殖扶贫基地,采用“政府+农业企业+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大力推进黄牛集中饲养育肥,鼓励养殖户开展舍饲圈养,建立“养殖户培育犊牛、企业专业育肥”生产体系,带动汪清全县贫困户10469户,贫困人口17566人,累计向贫困人口兑现收益3228.18万元,有效解决因建立国家东北虎豹公园林下禁止放牧,导致产业萎缩、养殖户收入减少而致贫返贫问题,有效解决黄牛产业持续发展问题。

针对黑木耳产业,汪清县大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累计投资2.87亿元,建设标准化菌包厂53个、定植车间6个、“木耳农场”14个,每个菌包厂、农场都成立了木耳合作社,将菌农全部吸纳入社,通过能人带农户、老户带新户,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既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产业的积极性。目前,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6719户,近4万余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三分之二,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占全省黑木耳产量的30%,黑木耳产业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2016年以来,汪清县扶贫产业项目总收益突破6000万元,其中大部分用于扶持贫困人口,真正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为汪清摘掉贫困县帽子和扬起乡村振兴大旗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重点在村,关键在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

群雁高飞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汪清县从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入手,在全州各县市中率先完成村“两委”换届任务,选出村“两委”干部987人,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100%,平均年龄较上届降低4.3%,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较上届增加15.6%,村干部队伍更加年富力强,战斗力显著提升。此外,汪清县依托乡镇特色产业优势,吸引1400多名外出务工人才返乡创业,精选107人补入村干部队伍,通过考试录用42名汪清籍大学生充实到村干部岗位,成为带动农民致富、促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汪清县还从各包保单位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到乡村振兴第一线,75支驻村工作队、225名驻村干部、125名帮扶联系人扎根在全县各个村屯,成为全县农民奔小康的“卧龙”和“凤雏”。

在汪清县,还有一类人,他们身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旅品质,心怀家乡发展大计,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尖兵”队伍。他们就是村民口中的“兵书记”。

退役军人马县顺就是其中之一。他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依托我州公开招聘“村务岗”和汪清县率先实行退役军人“百名村官”计划的有利契机,于2020年6月开始担任地域偏远的复兴镇五道村村党支部书记,正式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他发扬曾在西藏服役、执行过联合国维和任务、参与过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救灾的优秀军人品质,带领五道村村民一举在2020年底前彻底摘掉“穷帽子”。

汪清县还实施招才引智、返乡创业、农村育才兴业、素质能力提升、人才激励“五项工程”,激发人才服务汪清发展活力。2016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32人,投入3000万元,高标准打造165套人才公寓,发放创业贴息贷款1319万元,打造2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签订“人才振兴·强基工程”“人才振兴•强农工程”合作协议,拓宽人才成长平台,为汪清振兴发展注入智慧动力。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和动力,要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面对经济底子薄、思想陈旧的实际,若要完成脱贫、实现振兴,改变“等靠要”,立志“撸起袖子加油干”,改变固有思想势在必行。

2015年起,汪清县充分发挥200个农家书屋辐射作用,制定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村规民约,以张贴铁艺牌、墙体彩绘、石碑刻印、悬挂灯笼等形式,在村屯显要位置公开,引导村民自觉克服生产生活陋习,弘扬正能量。

2017年11月,在州妇联指导下,全州第一家“巾帼爱心超市”落成,村民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积攒分数换取生活物品。2018年8月开始,汪清县妇联陆续在全县建立75个巾帼扶贫爱心超市,村民通过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孝老爱亲、勤劳致富、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实际行动积攒分数,换取生活用品。小小的积分,破除了“等靠要”的心理,激发出脱贫内生动力;化解了“攀比”矛盾,促进了乡村文明和谐;改变了“逆反”心态,构建起乡村治理共同体,让村民思想从“坐等帮”向“比着干”转变,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精神食粮。

基本思想日趋改变,中心思想更需日日提升。汪清县依托村部常态化开展农民夜校和文化大讲堂活动,用“百姓语”和“家常话”宣讲党的理论、政策以及群众身边脱贫故事、成功案例,组织观看《榜样》《永远在路上》《时代先锋》等专题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让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百姓心里。

汪清县拥有不可复制的生态资源、不可再生的红色资源、不可替代的民俗资源。为此,该县陆续落实吉林汪清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带动景点周边及景区公路沿线百草沟镇、东光镇、大兴沟镇、汪清镇等4个乡镇30多个村2000余农户,通过流转土地、以地入股、务工就业等方式,获得租金、股金、薪金等多元收入。同时,成功申报大兴沟镇柳亭村朝鲜族大酱厂、汪清镇东明村朝鲜族大酱厂、罗子沟镇上碱村关东粉王3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投入非遗扶贫资金20万元,成功解决116名贫困户就业难题,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和居家就业,助力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近100万元,成为文化产业助力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生态振兴是保障,打造幸福新农村,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没有宜居的家园,不可称为真正的脱贫;没有宜居的环境,也不可称为真正的振兴。

2016年,汪清县委、县政府出台《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创新制定“美丽村庄、美丽村部、美丽村路、美丽农家、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标准,通过实施“户户竞赛、组组竞赛、村村竞赛、乡镇竞赛、团体竞赛”活动,由下到上逐级激发整治人居环境的动力和积极性,构建以乡镇党委牵头抓总、村党组织具体实施、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职责体系,目标直指生态环境整治,力求改变汪清县各村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鸡鸭满地跑、牛粪到处堆”的脏乱状况。

每年9月,由汪清县委组织部牵头,协同农业、环保等部门,对各行政村进行全覆盖考核,评分定档,并连续多年举办美丽乡村建设千人大会,邀请千余名干部现场点评,以视频、PPT等形式逐村展示建设成果,现场通报各村排名,评选先进,约谈后进,全面激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同时,汪清县连续多年举办“书记加油”擂台赛,根据打擂结果为各村兑现3至7万元的奖补资金,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2021年1至9月,汪清县落实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000万元,200个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农村道路443公里、沟渠685公里、农村生活垃圾3.10万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63万吨、公共场所696处,整治农户庭院2.79万个。经过多年努力,汪清县禁烧区秸秆实现全量化处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处理设施配套率分别达到86%、95%以上,建成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拆除各类危旧房屋、畜禽棚舍、残垣断壁8151处,农村环境整体面貌得到全面提升。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核心,锻造乡村振兴坚强有力的桥头堡

任何工作,若脱离了党的引领,必将误入歧途,乡村振兴工作亦是如此。

2018年,汪清县委围绕“大党建引领大发展”,出台《关于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推出五个方面24条具体举措,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捆绑在一起,共同部署、协同推进。

汪清县建立县委统筹、乡镇党委主抓、包保帮扶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协调城乡党建资源向包保村倾斜,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投资1.4亿元,建设高标准新村部120个、改造老旧村部80个,打造7大类20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基地,为全县各村提供“样板式”振兴发展新路径。制定出台《实施基层党建“整村治理、整乡推进、整县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党建促乡村治理实施方案》,统筹指导党建促基层治理工作。创新构建“乡镇党委全面统筹+村党支部具体牵头+网格长带队实施+村民代表(党员)包保联系+农户积极参与”的五级网格组织体系,层层压实乡村治理责任。挂牌建立“村民议事堂”,构建“说、议、办、评”为主要内容的环形运行机制,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落到实处,激发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

2021年以来,汪清县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全年、持续推进,围绕群众需求,确定实事项目764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生动实践中厚植为民情怀,团结广大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

未来,在乡村振兴战场上,汪清人将继续大步向前……

延边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茂

来源:延边新闻网

原标题:乡村振兴路上的“汪清模式”

原文链接:http://www.ybrbnews.cn/ynews/content/2022-02/17/143_530986.html

责任编辑:李妍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图们江新闻网
			官方微信
			
			珲春融媒
			客户端